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意象现象学 (第1/1页)
意象现象学。en 现象学英语:phenomenology,源自希腊语phainómenon,意为「显现的东西」;以及lógos,意为「研究」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流派之一,由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正式创立。胡塞尔深受弗朗兹·布l塔诺和伯纳德·波尔查诺两人的影响,认为每一表象都是对某物的表象,意识也总是相关於某物的意识;同时也主张「真理自身」——即超越时空与个人之绝对、又普遍的客观存在者——的理念之存在,而提出对意识本质的研究,或描述先验的、绝对的认识之根本与法则;他称之为「现象学」。 现象学是对经验结构与意识结构的哲学X研究。作为一个哲学运动,现象学於二十世纪早期由埃德蒙德·胡塞尔创立,之後被他在德国的哥廷根大学和慕尼黑大学中的一派追随者发展壮大。在此之後现象学传播到法国、美国以及其他地区,并远超出了胡塞尔早期着作的语境。 现象学不应被看成是一个统一的运动,而更像是不同的作者具有共同的家族相似X,但同时也有显着差异。因此: “对现象学下一个的唯一的、最终的定义是危险的,甚至可能像缺少主题焦点一样是自相矛盾的。事实上,它既不是一种学说,也不是一个哲学流派,而是一种思想风格、一种方法,一种开放的、常新的经验,它导致不同的结论并让那些想要界定现象学意义的人无所适从。” 根据胡塞尔的设想,现象学首先是对意识结构、对出现在各种意识行为中的现象的系统反思与研究。现象学可以明确的同笛卡尔式的分析方法加以区别,後者将世界视作各种对象、对象的集合以及处於连续行动和反应中的对象。 那麽政治现象学,针对《赵氏孤儿》即《中国孤儿》和《亚细亚的孤儿》之b较文学,将是一种两岸政治意象差异的冲突,和有趣的意象之研究与讨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