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六十六章:车站前 (第1/2页)
五十四节的货车终於全部通过了之後,交叉道两旁的护栏渐渐在「叮叮」声中昇起,静止的汽车和自行车们好像累极了睡了个小觉似地,醒来之後,便马上要努力着继续未完成的旅途。行人也好像走了神之後突然意识到了什麽之後,再次集T陷入现实的梦境里。 我们把自行车的脚踏用脚挑起来,然後再奋力地踩下去,赋予这个简单的机械足够的动力,带动好像有些脆弱的轮胎,在交叉道的四条路轨上颠腾了八下,终於在已经多余但情不自禁的危机感中到了对面。经过交叉道之後,只要再左拐骑一小段路,就到车站了。这一小段路的两旁,当年的这个时候是一些非常破旧的木质两三层民居,甚至还有一些类似贫民窟的铁皮屋。其中一间叫「车站前」的小居酒屋,是仁五郎的打工派的聚脚之处。在日文里所说的「打工」(Arubaito),是德文的「Arbeit」直接音译过来的,意思就是做一些短工或临时工,主要是学生的兼职。当然,出来社会没有全职长工的,也要打工,这些人就叫「Freeter」,即所谓的「飞特族」。当然也有所谓的「Part-time」的兼职,但在日文里好像主要用来说家庭主妇的兼职,或者说b较稳定或年资较长的兼职。兼职也要弄得这麽烦麻,大概也就是为了不去伤害因为就业不足而只能兼职的那一群人的自尊心吧。还Ga0到「飞特族」好像很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样子,生活的拮据心酸大概只有他们自己能忽悠自己吧。 好吧,话说回来,由於打工派们有一部份是在南川崎站西边的工业区上班,另一部份更是要坐火车到再远一些地方打工,所以,在下班的时候(通常都是晚上九点後了),就经常有五至十个打工的同学不约而同地聚在「车站前」。「车站前」是在一间看上去非常老旧的构三层小房子里的非常窄小但有些温馨的居酒屋。一楼一进门是一长条的所谓吧枱区的座位,可以沿着吧枱坐六七个人。後面的通道非常窄,如果是较大块头的家伙的话,无论是坐下还是走过,都是要勉强挤着过去或塞进去的。吧枱的尽头是洗手间,旁边是一条非常窄的小楼梯,通往二楼。楼梯窄得恐怕是小孩子的脚也不能全踩上去,而且还因为年月太久而有些被踩得又凹又滑。二楼因为没有酒吧位置,所以稍微宽敞一些,可以勉强放下四张小桌子。如果来的人都认识或b较好说话的话,那就都围在一两张桌子旁席地而坐,气氛非常不错,尤其是在大家都喝得醉醺醺之後,又没有人发酒疯的话。然後三楼的小阁楼是个小仓库吧,好像是。 印象中就去过这间居酒屋两次,一次是跟王桑一起去的。王桑打工的餐厅就在附近,不过他打工的那间餐厅就从来没去过。我心里经常想着,现实应该跟电视剧里不同,打工的人,至少是大部份打工的人,应该不太喜欢朋友或认识的人光顾他们打工的地方吧。我虽然没有在海外打过工,但中学的时候在航港也是打过便利店的暑期工和小时工的。那份工作虽然一开始的时候是一个好朋友介绍的,而且上班的地方就在他家街对面,但还是在一整个暑假里也没有遇见过他或他家人下楼来买东西。也可能是我经常都上大夜班吧。後来被调到了一所大医院里的分店,也从来没见过认识的人。回想起打工的时候,我如果不是太忙的话,就会呆站在柜枱後面或店面里(那个时候可没有手机上网,也不像电视剧里那样柜枱後面有得坐)。也好像曾经闪过一丝不太想见到熟人的想法吧,不过那到底是出於一种什麽样的心态态?到底有哪道槛子过不去?细想一下也不是太清楚。或者反过来说,不管打工的人是怎麽想的,反正我是不太想去他们打工的地方,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尴尬。而造成这种想法的原因,应该是因为从来没有打工的朋友邀请我去他们打工的地方吧。嗯,又稍微认真想了一下之後,确实是没有。 话说那次跟王桑去「车站前」,好像已经是十一点多的时候,他刚下班。一般按想像来说这个时间,应该算是居酒屋这一类夜店的h金时间的开始至中期吧。但可能在岛国这个小城市里,居酒屋招呼的大都是打工一族。他们就算是加班晚了小酌两杯,也毕竟还是要回家跟家人报个到,没有家人的,可能也不会Ga0到太晚,以免影响第二天的JiNg神。而且,川崎这个小地方的夜生活也养不起好像深夜食堂那样专门招呼魔都守夜人们那样的夜店。再而且,川崎根本上就没有夜生活。所以,我们到居酒屋的时候,已有的客人大都已经喝得有一些面红耳赤、兴高采烈,也是就快曲终人散的时候了。 虽然如此,但楼下还是人满为患。於是我们爬上狭窄的楼梯,上了二楼。二楼还算好,可能刚走了一些人,有两张空了的桌子,我跟王桑便围着其中一张坐了下来。坐垫和席子都不能算是乾净。桌子也只是用不知道多久没洗过的抺布随便擦了擦,像其它大多数餐厅一样。好在灯光昏暗,再喝上两杯,也不会太在意。 我们叫了两杯朝日生啤,几个串串和一小碟咸菜。然後碰个杯,「哈」的爽叹一声之後,便相对没什麽言了。其实一个男人跟另一个男人之间,真的没有什麽可以说的。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唯独就不是指「吹水」〔注1〕的「水」。 不过,我们毕竟还是谈了一些有的没的。当年我只是刚毕业,所以也就是分享一些校园的生活。而王桑已经在社会上打滚了不少年,C刀於生Si报告之间,事业家庭婚姻也都正面临着巨大的改变。但这个怎麽看怎麽像个民工的医生或厨师,却也能处之泰然,或者说是在巨大的无奈之下保持着沉默的无奈吧。在王桑的那个年龄,也就是後来的我的年纪,都或多或少地明白了一个道理,就是生活中的困难或问题,无论跟什麽人怎麽分享,其实也没有人,甚至是自己,可以把自己解救出来。有的问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