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洞囤积地_【艾莱】遗志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艾莱】遗志 (第4/6页)

踩在翻掘过的泥土之上,把染血的衣服和凶器一同埋进了尸坑里。除了空气中淡淡的血腥气之外,他们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在高温天气的辅助下,不出一个月的时间,尼尔森身体上的软组织就会液化消失,只剩下一具新鲜的白骨。

    “尼尔森死了。他是杀死我母亲的罪犯,我为母亲报了仇……他死有余辜。”莱纳握着挖坑的铁铲,盯着那一小片比周遭更为湿润和蓬松的土地,不停地喃喃自语,那模样活像是在自我催眠。

    1

    “没错,你做得很好,莱纳。”艾伦站在莱纳的身侧,这个刚刚还满手血污的人,此时却像最虔诚的教徒一般,满怀悲悯地在胸前划了一道十字,“别担心,布朗太太如今已经身在天国了。”

    处理完杀人现场,两人穿行在林间小道中。艾伦攥着莱纳的手,他的指节冰凉纤细,却蕴含着铁一般的力量,紧紧地箍住了莱纳的五指,仿佛不是在为莱纳引路,而是防止莱纳逃跑。

    莱纳跟在艾伦的身后,盯着前方笔直的背影,怎么也无法把他和那个比自己小两届的学弟联系起来。

    记忆中的艾伦,是个单纯又勇敢的孩子,仅凭着自己的一腔热血,就敢不怕死地横冲直撞。

    而这个长发披散、一脸阴沉的青年,实在和过去的形象相去甚远,导致那天的莱纳并没有第一时间认出来,割破强jianian犯的颈动脉的人就是艾伦。

    从洗衣房中被艾伦救出来之后,由于过度的惊惧和忧虑,莱纳晕了过去,并且一连昏睡了好几天。

    等他睁开眼睛,艾伦除了重新介绍自己的身份之外,还告诉他一个噩耗:在储藏室的地板上,那滩汩汩流淌的红色液体中,不仅包含强jianian犯的血,还有一部分是从莱纳的下体流出来的。

    莱纳的孩子没有了。

    当然,如艾伦所说,一命必须抵一命。粗暴地强jianian了莱纳、使得他流产的歹徒,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成为了艾伦刀下的一缕亡魂。

    但这并不能为莱纳提供安慰,他越发意识到自己是个罪不可赦的人,不仅没能保护母亲,如今连贝尔托特的孩子都弄丢了。

    1

    他抓着艾伦的衣襟,在青年的面前痛哭流涕,一遍又一遍地乞求他杀了自己,让自己得到应有的惩罚。

    止住那软弱不堪的哭声的,是一张偷拍的照片。艾伦用食指和中指夹住相纸,向莱纳展示着自己拍摄到的画面,其中有一个身形矮胖的男人,正在街角探头探脑。

    几缕垂落的发丝,依偎在艾伦尖削的下颚旁,而他美丽的绿眼睛,和他的声音一样具有强大的蛊惑力,能将意志强行灌输进别人的头脑里:“莱纳,这家伙就是尼尔森,残忍地杀害了你母亲的人。你要是想死,替母亲报仇之后再死也不迟。”

    艾伦的话就像是恶魔的低语,莱纳抗拒不了这样的诱惑。

    莱纳本以为,杀死尼尔森之后,一切都能结束了。但恰恰相反,他所负担的罪恶正是以尼尔森为起点,在他今后苟活的每一天中不断累积着。

    那一年夏天,联邦遭遇了百年难见的酷暑,人们在炽烈的骄阳下唉声叹气,期盼着难捱的季节能早点过去。

    与此同时,一片阴云笼罩在闷热的大地上:联邦境内发生了极其恶劣的连环杀人案件,短短两个月内,受害者已达九人之多。

    之所以能肯定这九起案件是同一凶手所为,是因为它们都有显着的共同特征:死者都是背负着人命的罪犯,他们要么还在潜逃,要么已经获释出狱。这一次,这些穷凶极恶之徒又和命案扯上了关系,唯一不同的是,他们成了被黄雀捕食的那只螳螂。

    根据几名目击证人的证词,警方总结出了连环杀手的作案规律——准确地说,他们有两个人。先是由一名外表粗犷的男人假扮成男妓,吸引猎物上钩,等他们转移到了方便作案的环境,另外一位共犯便会出现,干净利落地结束猎物的性命。

    这样富有神秘色彩的案件被媒体大肆宣扬,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谈资。因为犯罪是从帕拉迪岛开始的,所以这两名凶手拥有了一个代号,帕拉迪岛的恶魔。

    1

    其中,一名死者叫做史蒂文,他生前曾经谋杀过一名十七岁的少女,但并没有被判处死刑。史蒂文遇害的消息曝光后,少女的家属通过联邦日报,向“帕拉迪岛的恶魔”发表了一篇公开的感谢信。信件一经公布,立刻在联邦境内引起了大范围的讨论。

    死刑的存废问题被推到了风口浪尖,在各大社交媒体、门户网站,高校的辩论会上,都可以见到各执一词的双方,正争得面红耳赤。

    不少人认为,杀人就应当偿命,联邦国会废除死刑的做法太过轻率,是对罪大恶极之人的纵容。而帕拉迪岛的恶魔,则是悲天悯人的刽子手,他们根除了这片土地上的害虫,是在替失职的国家机关匡扶正义,为失序的社会拨乱反正。

    随着死在他们刀下的杀人犯不断增多,帕拉迪岛的恶魔吸引了一大批狂热的拥护者,甚至出现了青少年模仿作案,还好被警察及时发觉,阻止了伤亡的发生。

    这些粉丝一定意想不到,他们所崇拜的对象,作为凶手之一的莱纳,在犯下了为人称颂的罪行之后,一直承受着恐惧、悔恨和负罪感的煎熬,惶惶不可终日。

    掩埋完尼尔森的尸体,莱纳本打算回到雷贝利欧镇,亲手在母亲的墓葬前放上一束鲜花,从此留在家乡。

    但在艾伦的诱哄和胁迫之下,他稀里糊涂地帮助青年杀了第二个人。

    那是一个臭名昭着的恋童癖,凌虐并杀害过无数儿童。

    在这个脑满肠肥的男人家中,到处都悬挂着受害儿童死前的凄惨照片,他还将他们受虐时的惨叫制成录音带,在网上花钱找人谱了曲子,创作出了一首无字的童谣。直到他的脑袋被开了一个大洞,苍蝇在里面飞进飞出,他的房间里仍然循环播放着那首他引以为豪的杰作。

    这样的人该死吗?该死。

    1

    可是所有的通识教科书上都写着,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是极其原始的同态复仇,现代人应当舍弃报应刑,走上更为人道化的目的刑的道路。

    莱纳还从网上的研究资料中得知,杀死一个杀人犯,对其他潜在的杀人犯所起到的震慑作用,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样大。在某种程度上,重刑甚至会激化恶性犯罪的发生。

    所以,他们的行为真的是正义吗?

    莱纳无法发自内心地认同任何一方,他继续充当着艾伦的帮凶,同时日复一日地经受着自我折磨,似乎灵魂都要撕裂成两半。

    另一个糟糕的事实是,他和艾伦上床了。

    虽然在莱纳的心目中,满手鲜血的自己,已经不配和贝尔托特那样温暖光明的人并肩站在一起了,但是他从没想过,会和曾经的学弟牵扯不清。

    那是他们第三次得手之后,莱纳终于难以承受心理上的重压,陷入了崩溃。

    他把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