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媳妇生气的前夜 (第2/4页)
怀钰高兴的差点要蹦起来:“真的?!” 萧怀安紧急补充道:“不过在这之前,你必须保证绝不私自出京,不然这个允诺就作废了。” 景元七年二月,边关。 “此举风险极大,不可。” 陈勋拧眉听完秦长云的计划后,厉声阻止。 “战场之上哪里会没有风险,但也不能只顾着风险啊,用了我这计策,胜率也有足足八成啊,陈将军,你再好好想想吧。”秦长云席地而坐,咬着一根细草望着远方,“你也想快点结束这场战争吧,此计如果成功了,胜利的时间会比预计之中快最少三个月,所有损失也会降到最低。” “那如果不成功呢!”陈勋烦的在原地转圈圈,“慢些就慢些了,能求稳自然先求稳再求速,而且你有没有想过,万一不成功,你落入敌军之手,三军没了主心骨会是什么样子。” “我有我的退路,就算计策不完全成功,也能重损他们一臂,这点你放心。” “时间过去那么久了,那条密道存不存在还两说,你所谓的退路,到底能不能行得通还是一个问题。” 秦长云捡起一根木棍在泥土上画起来:“那日我夜袭敌营,确实摸清楚了那条密道,是通的,就算不通,暂时藏身等到你领兵赶到也没有什么问题。” 他所说的密道,是昔日他的父亲秦玉龙在如今敌军所侵占驻扎之地金鳞城秘密修建的一条绝密通道,秦长云可以肯定,这世上除了他,所有知道这条密道的人都已经死了。 “不可,”陈勋做事一向求稳,劝道,“此举虽妙,但不确定因素太多,阿勒路已占金鳞城数月,没人能确定的说他有没有发现那条密道。” “我能。” 秦长云站起身。 “陈将军有所不知,金鳞城的密道直通乌群山,密道当中设有重重机关,我的父亲从前击退敌寇,可也料想到他们将卷土重来,他在那条密道里投入了很多心血。” “那里面的每一重机关一经触发,不仅会取擅闯者性命,更会牵动总机关,只要触发了一道机关,整条密道便会坍塌。乌群山近在你我眼前,若有大动,山内必定泥石横流群鸟惊飞,而密道的第一道机关,就在入暗室的那道门处,所以我断定,他们并没有发现密道。” 陈勋拧着的眉头渐渐舒展开来,他甚至能想到,这个计策成功了他们会是什么光景。 最少的损伤,最快的速度,最完美的战役。 只是想到,他都觉得全身的血液逆流沸腾,恨不得此刻就去率兵攻城。 想到这些,也想到了秦老将军,他又坐下,叹了口气。 “没想到秦老将军,竟远虑至此。” 身前生后,都在为大景的江山考虑。 “所以我这计策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提起秦玉龙,秦长云不着痕迹的眨了眨眼睛,又道,“那密道的机会重重,我也不一定记得里面所有的破解之法,所以为了保证万无一失,我会只打开暗室的门,破除第一个机关,藏身在里面,等着你看好时机攻入城中来接应。” 陈勋点头道好。 “这一回,定能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秦长云一会望着乌群山的方向,一会望着京安的方向。 陈勋也在一边望着远方,一时间,心中也对这场就将要结束的战役感到心绪翻涌。 “如此,便实行吧,此举若成,这场战役必定能占青史一页,流传千古。” 边关烽火连天,孤烟之下,一场巨大的交锋将要进行。 而此时的京安。 “哥,还要三五个月战事就要结束了吧?” 萧怀安边批奏折边应付着他。 “按理说是这样的,昨日的军报你不是也看了。” “那我要好好准备准备,捷报一入京我就出京。” 萧怀安摇了摇头,作痛心状道:“不中留。” “什么不中留啊,”萧怀钰捏着毛笔在一边画画,“这段时间我天天都来找你,你应当烦都烦死我了吧。” “子非我,安知我之所想。” “反正哥你快拟好圣旨吧,等我出了京再拟圣旨就晚啦。” “你这一副望穿秋水的样子,哪还像京城第一纨绔。” “我本就不是,打他们是因为他们活该!” “……真该让太傅也看看你揍人的样子,免得他还一直觉得你是个手不能提肩不能扛的小白菜。” 又是一月。 京安,萧怀钰一直派人盯着八百里加急的驿站,那边稍有点动静,送信的人马蹄声还听不到,他人就已经进宫了。 “怎么样怎么样啊哥,说的什么?” 萧怀安一目十行看完军报,对上幼弟焦急的表情,一时竟不知道该说什么。 有好也有坏。 好的是狂喜,坏的也让人心急。 “……你自己看吧。” 萧怀钰于是接过来自己看,他的速度很快,且不需要像皇帝一样保持表面的端庄。 于是…… “啊?” 比预计的时间早这么多得胜了? “啊?” 秦长云再次设计奇袭敌军,深入敌营,旨在速战速决。 “啊?!” 因细节失误,秦将军身中一箭,但得军医诊治之后,如今已无大碍。 萧怀钰看完了,他抬起头。 1 “啊?” 信息量好大。 萧怀安清咳一声,把信下面的家书递给他,“啊什么,秦长云此次立如此奇功,是该大摆宴席,普天同庆。” 后续的收尾是皇帝该cao心的,萧怀钰不担心,他拿着家书就出了宫,心里只有一件事。 秦长云受伤了,伤的很重,他要快点去找他。 萧怀钰准备的那些东西都没有用上,他揣着圣旨一出宫门,匆匆回王府收拾了些东西就出发了。 待马车离开了京安,萧怀钰一颗狂跳的心才稍稍安定下来,这时他才拆开家书看了起来。 内容跟萧怀钰猜想的其实都大差不差,左右秦长云肚子里那点墨水就只够写一些书面的勿忧勿念。 萧怀钰收起信,想说秦长云每次的来信都太正经,但八百里加急也不是没有风险,所以他不能写太多,想到这个,萧怀钰心里也就不那么遗憾了。 但是不得不说,秦长云写信的文采还是单薄的令人发指,若不是每次的排序,字迹大小,墨痕干透的时间都不一样,萧怀钰真要怀疑是不是秦长云一口气写了十封大同小异的家书来敷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