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2章毛坦记 (第4/4页)
“没什麽事,就是见个人。”邵凡回答道,“刚才听你说的那些话,确实让人感触颇深。” “唉……”年轻人轻轻叹了口气,“我也是一时来气说了些逞强的话,之前听说毛坦中学的大名,就特来见识一下传闻中全世界最大的‘高考工厂’,真是不来不知道,在这里呆了这麽多天,所见所闻让人震惊又不得不困惑……” 邵凡想了想说道:“可现在国内的高中不大都这样子吗?毛坦中学只是一个极端化的T现。” “是啊,其实毛坦中学这样的存在也有它的道理和无奈吧,这是整个教育T系的问题,而不是一所中学能选择的。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国内的哪所高中走的不是条同样的路子,毛坦中学则是把这种教育模式发展到了极致。这里的学生大部分来自相对贫困的地区,高考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机会,他们都寄望於靠努力学习改变命运,希望通过高考改变生存处境,所以才能忍受这种学校的存在。” 邵凡也不禁叹了口气,“这个社会,到哪里都得花钱靠关系,充满了潜规则和灰sE利益,而家里没钱没关系的寒门子弟,想要改变命运是多麽的难,也只能靠读书考试这条路了。” “不仅是那些寒门子弟,现在社会等级固化,就算大学文凭一年b一年贬职,普通家庭的孩子也只能寄望於高考改变命运。森严的官僚T制和巨大的贫富落差造成了社会的严重不公,据报导目前国内百分之一的家庭占据全国三分之一的财富,底层四分之一的家庭拥有的财富仅占百分之一左右,而且这个数字的差距还在不断拉大,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张速度堪称世界第一。可尽管已经是这样的现状,某些官方学者却只是一句“这是发展中国家不可避免的现象”敷衍塞搪,这岂不和杀了人却理直气壮的说‘人总是要Si的’一样?抢了劫却向对方扔下一句‘钱财本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Si不带走’般冠冕堂皇!”年轻人似乎越说越是来气,“如果社会不是这麽平等缺失、贫富悬殊,现实不是这麽残酷得在高考之外让民众看不到希望,底层的孩子会这麽拼命学习吗?在这些平民百姓家的孩子眼里,如果上不了大学这辈子就等於完了,只能出去打工,再把希望寄托给下一代,一代一代如此往复,只有靠读书考试这一条路。他们拼命的努力学习,向往着通过这条路考出生天,我们的官方不吝美词的歌颂赞扬着这种刻苦学习的奋斗JiNg神,可这种奋斗JiNg神又何尝不是种无奈而悲壮的挣扎——即使挣扎出来了,也是以被塑造被洗脑为代价,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方能使统治阶层感到放心,因为应试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唯命是从而不是思想自由的人,把人教到脑袋里只剩下公式、语法;教到只会Si记y背照本宣科;教到只需要听话不需要多思考,上面说什麽下面只管逢迎附和,上面做什麽下面只管歌功颂德——这才是当权者们最想要的太平天下!” 邵凡听罢,对天壤之别的贫富悬殊感到触目惊心之余,对於当今社会的残酷现状也有了更清醒的认识,“现在的社会确实也只能用残酷来形容,在学校里老师也常说——这个社会是冰冷残酷的,在学校不肯吃苦学习,将来到社会上就要受更大的罪,吃更多的苦。” “以前上学时我们老师也讲过这类话,当时还觉得在吓唬我们,现在想想真是没有一点夸张的成分。”年轻人继续说道,“社会的残酷让应试教育的残酷看起来似乎合情合理,既然哪里都是如此,学习上的残酷又有何妨,至少通过残酷的学习竞争还有立足於这个残酷社会的希望,可到底是我们的教育本该如此还是我们的社会就本该如此残酷呢?这就是那些当权者们曾信誓旦旦向我们许诺过的美好生活?所谓美好的生活既已成了这样,那这种残酷的应试教育存在的意义又究竟是为了抗争社会的不公还是通过教育使孩子们还未长大rEn就变得麻木,等到走出校园反倒对这个社会的残酷逆来顺受,从而听之任之、安之若素呢?这样的教育又到底是将人培养rEn才还是奴才!” “听你的意思……”邵凡停了停说道,“应试教育的问题并非仅仅是教育本身的问题,究其根源还是不公正的社会问题甚至……是T制的问题?” 年轻人不无沉重的点了点头,“教育T制只是整个社会T制的一部分,应试教育的根本问题并不在应试或者说高考本身,而在於它沦为了一种统治的工具,一种以服务於统治T制为最高宗旨的教化工具——为了统治而利用高考促成的高压学习环境让孩子心无旁骛的接受被强制灌输的那些扼杀思想、僵化心智的教条化的知识,对统治有利的知识才肯教给你,对统治不利的知识则从书本上统统抹去……埋没民智的同时以高考改变命运为包装,给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平民百姓一份微薄的希望,藉以缓解社会矛盾、混淆民众视线,如此一举两得,不得不说高明到了极点。” 邵凡听罢有些无奈的说:“也是因为这份微薄的希望,应试教育才成了平民百姓无望中的救命稻草,家长们才趋之若鹜的让孩子们去走高考这条竞争惨烈的路。” “应试教育这种当代科举,正是把人从未成年转变为思想僵屍和人格奴隶的国殇,实在是害国误民之举,只是那些被蒙蔽而对此热情高昂的家长们还未看明白,反而像抓着根救命稻草一样对统治者手中的鞭子认同维护。什麽时候大多数老百姓不把高考成绩看得那麽重了,不认为孩子们考不上本科或者重点大学就觉得天塌下来了,人们的生活不再攀b成X尤其是拿孩子们的成绩去攀b时,这个社会就有救了——读书不再是仅仅为了解决生存难题,被当成谋生的工具,而是回归到知识的初心中去,去解决这个社会的种种问题去创造更高层次的社会文明!可我们的国家什麽时候才可以发展到这种文明程度?”说罢年轻男子不禁垂下目光,似乎对这份憧憬感到一片渺茫。 邵凡没再说话,对於年轻男子的希翼也不由感到前景微茫——考大学,一直被可怜又可悲的老百姓们认为是改变命运、光耀门楣的事,尤其是考上清化京大,更是一村一镇一县的骄傲。这种应试情结早已被灌输为国民心中根深蒂固如生Si信仰般的东西,想要改变又谈何容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