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回、兰溪瞽叟(一): (第2/3页)
再放胆问:「老爷爷你为何流泪,可以告诉我吗?」 听了这个问题,老人却又笑了出来,笑时一眯眼,泪水不自觉就流了出来。老人应该感觉到泪滑过脸庞,於是撇过头去用衣袖擦了擦,然後放声大笑说:「活了这麽大把年纪,还是第一次听见有人叫我爷爷。」 一官不觉得自己有叫错,便说:「你头发都...」本想说都秃了,但说时看见老人油亮亮的头顶,唯恐又触及老人伤心之处,於是迅速将视线下移,看着耳鬓旁稀疏但还存在的白发,立刻改口说:「头发都白了,不是老爷爷,又是什麽呢?」 老人听出了一官语气之间的变化,也知道一官心有顾忌,老人其实喜欢听他叫老爷爷,也不介意被说成秃头,这时老人只觉得一官很可Ai,便问道:「小娃儿今年几岁了?」 老人喜欢别人叫他老爷爷,一官却不喜欢别人叫他小娃儿,於是生气回道:「我不是小娃儿,我已经马上就要十三岁了。」一官唯恐别人觉得他年纪小,偷偷帮自己加了一岁。 「那就是十二岁的意思,是吧!」老人哈哈大笑起来,「傻孩子,永远不用急着帮自己添加年岁,因为岁月会帮你加上去的,等你到了我这把年纪,你就会知道岁月多麽无情,头也不回不断把这个数目往上加。」 「岁月有多无情我不知道!」一官不服气回说:「不然就让老天爷,别再把你的那个数目,继续往上加就可以了。」 老人一听这话先是一愣,然後又大笑说:「你这是在咒我Si吗?」 一官一想,这话好像真有这意思,虽自己并没有如此坏心,但他就是不愿改口,便更y气说:「是老爷爷你自己说,希望年纪别再往上加了。」 老人并不忌讳这些,只是惊讶於一官的机灵与倔强,觉得这个小娃儿与众不同很有意思,便又问道:「那小兄弟,叫什麽名字啊?」 一官对这个称呼感到满意,便欢喜回说:「我叫郑芝龙,家里排行老大,所以大家都叫我一官。」 老人口中默念着“一官”这名,沉Y了一番後问:「想知道,我歌里都唱了些什麽吗?」 一官点头“嗯”了一声。 「想听我说故事吗?」 听到“故事”一官的心情为之一振,回说道:「对!我想听老爷爷的故事。」 「一官啊,今天不早了,你是要进城还是要出城,快点去吧!免得让你爹娘担心。」老人笑着继续说:「想听故事明天早点来,我每天都在这里,而且我的故事是说不完的。」 「啊!」一官忽然惊觉叫了一声。抬头看看太yAn已上三竿,现在赶去学馆至少迟到了半个时辰,给爹娘知道了应该不是担心,而是要被打PGU了。於是便拔腿就跑,边跑边喊着:「老爷爷我明天再来听你说故事,可一定要来喔!」 一官匆忙跑到学馆,果然已经迟到许久。他先在外面窗台下悄悄望了望,再一GU脑偷溜进去。 只见穆先生依旧闭着眼,摇头晃脑背他的经书,似乎什麽也没发觉,只有其他同学唏唏嗦嗦笑成一团。 一官赶快坐到座位上,拿出书本装作没事。 先生乾咳了两声,示意大家不要出声,继续听讲。於是,学馆又恢复成平时模样,就像什麽都没有发生一般。 一官喘了口大气,看来今天是安全过关了。 ××× 隔天,一官起得异常早,早到一官的娘都还没来得及将早饭完成。 一官随便扒了两口桌上的粥,就算是吃过了,之後便匆匆出门,说要上学去了。 一官的爹娘互看一眼,心想这孩子真是有心向学,天不亮就往学馆里跑,这应该算是件好事吧! 郑绍祖笑着说:「或许是他读出了兴趣了,只希望不是小孩子兴头,没两三天就过去了,读书还是要持之以恒。」 一官娘也觉得欣慰,只是口里说:「看来明天我得起更早些,才来得及给他做早饭吃。」 一官出门後,三步并两步便往兰溪土堤方向跑,上学的步伐从未如此轻快。 远远就看见,还是昨天那颗莿桐树下,老人已经坐在那里,手里依旧拿着钓竿,一动也不动,就好像从昨日起就一直坐在那里,从未曾离开。 到了树下,一官停下来,喘着大气一时还说不出话。 老人先开口:「小兄弟很守信用,JiNg神很好!」 一官一点不肯吃亏,也说:「老爷爷也很守信用,更早来,JiNg神更好!」 两人说完,都大笑了起来。 一官如昨天,在老人身边坐下,开口便说:「老爷爷快和我说说,那些海上的故事!」 老人疑惑,记得自己没对一官说起,自己跑过船、出过海,一官是如何知晓?毕竟在这时候,出海可是犯重罪的,於是便问:「你怎麽知道我出过海?能与你说海上的故事?」 一官得意说道:「看一眼便知道!黝黑的皮肤,手上的老茧,还有脚上gUi裂的痕迹,一看就知道你以前一定是个跑船的讨海人,你身上的每一道伤疤,必定都有故事,我要听有关大海里发生的事情。」 老人停顿了一下,虽然他看不见一官,但能感觉得出来,这个孩子异於常人,虽然不过短暂接触了两次,但立刻就能发现他机智、聪明、而且充满热情,尤其是还能将这份热情,感染给身边的人,就连他这个垂垂老矣的老头,也被他蓬B0的生气给带动了。 一官看着老人不说话,只面露微笑,便开口问起:「老爷爷是不是,也是这里的人?」 「当然!」老人笑着反问道:「不像吗?我可是道地的泉州人,祖祖辈辈世居於此,说起我们泉州,自唐朝起便是远洋大海舶出入的港口,往返於东洋、南洋、西洋五十余国的大船进出这里,运送无数绫罗绸缎、青瓷白窑、绢巾萝帕、茶、酒、纸、糖,向全世界展示她的繁荣与风华,全国的商品、世界的商贾都聚集於此,唐朝有个叫包幼嗣的诗人,曾经描述着“云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宋朝一个诗人李邴,也写下“苍官影里三洲路,涨海声中万国商”的诗句,都是在描绘泉州城的繁盛景况。 还不仅只是船舶港口而已,泉州也是远洋海舰建造的重镇。这里的工匠能造出三桅七帆的大海船,不只船身庞大,船T稳固,海上航行C控的灵活,都绝对是首屈一指的。随便一艘船,都能容下船员百名,商货马车千乘,这样的船最适合远渡重洋,载运商货使用。 还有泉州这里的百姓,更都是天生的一流水手。一方面,我们闽南人一向刻苦耐劳,更重要的是我们血Ye里,流淌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天赋,就是能与大海共生共存,在海上活动自如。 我们的老祖宗早在先秦之前,便掌握了海上航行的技术,素有“以舟为车,以楫为马”的习X,至今已超过两千年。两千年来,与海共生已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