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四百四十七章 攻城战法2.0  (第1/1页)
    攻城战最焦灼之处,在城头的方寸之间。    文安县破城之战後,刘备和李孟羲两人借城墙之便,C练攻守战法,当时论定,攻城之时,要错开城後楼梯所在的位置,因为我军将士若於此处上城,将面临来自左右和来自楼梯口三面敌人的围攻,且离楼梯口近,敌军增援到达迅速,进不利我攻城之士。    故,攻城之主攻点,应避开城後楼梯处。    最好的攻城点,应该是城墙角,因为……    刘备和李孟羲两人,不约而同的把目光沿着城墙,往城墙角看,他们看到了,城墙角耸立的,高高的……箭塔!    刘备和李孟羲都愣住了一会儿,两人一左一右仰望箭塔的眼神,有那麽好一会儿的迷茫和不解。    就像,是智障al的数据库不全,然後扫描到陌生东西时,当机了。    好一会儿,刘备和李孟羲不约而同的回头,看向彼此,默契尽在不言中。    “奥,”李孟羲抬头看着刘备,恍然奥了一声,“原来,城墙角,会有箭塔来着!”    早前文安县推演攻守战法,文安县城小破城一座,城墙角没有箭塔,因此,李孟羲很快就发现,攻击城墙角这个位置,第一,攻城队承受的箭雨密度最低,第二,跳上城墙角这个位置之後,攻城士兵要面对的敌人远b城墙中端的敌人要少。    简化一下来b较,就拿打架来说,打架的时候,背後靠墙,就能避免来自身後的攻击,就能少应对一个方向的敌人。    城墙角这个位置,也等於是靠墙了,也能减少一个方向的攻击,登上左城墙角,不用面临来自右边的攻击,登上右城墙角,不用面临来自左边的攻击。    城墙角毫无疑问是城墙防御薄弱之处。    然而,现在见到前方城墙角耸立的箭塔,李孟羲意识到了,古人也知道城墙角防御力的不足,并发明了箭塔作为补充手段。    攻城队如果攻击城墙正中,那麽毫无疑问,将承受前方和左右的弓弩的重叠攻击,将承受最密集的箭雨。    但,攻城队攻击城墙角时,只有承受前方和一侧侧翼的箭雨,敌军箭雨密度大减。    这是敌城没有箭塔的情况下。    敌军城角耸立着箭塔的时候,情况就变了。    在城角的方寸空间,箭塔数层,每一层都可站上弓弩手,一下让城墙角的兵力密度提升数倍。    於此时,攻城队再从城角进攻,虽说少了侧翼的箭雨,但却多了箭塔高处的箭雨,城角此时,箭雨密度不再薄弱。    等到攻城队从墙角踏上城池之後,因墙角箭塔的存在,攻城之士将再次受到左右围攻,城墙角的兵力薄弱不复存在。    多了箭塔,瞬间让城墙的防御结构大变,墙角一跃从最薄弱的位置,变成了最牢固的位置。    攻守从来都是一T,古人筑城之智慧,令人叹服。    李孟羲遥望城墙上的箭塔许久,他学到了新的知识。    攻城战法2.0更新。    筑城守城战法2.0同样更新。    【城角箭塔之用,墙角乃结构,人力,箭雨,之薄弱处,易被攻破。    为解此缺,增强墙角之防御,可於墙角处筑箭塔。    箭塔高数层,可容甲士强弩数十,亦可屯擂木巨石金汁以备防守。    箭塔一出,城上固弱易势。    墙角无箭塔,则墙角最薄弱,而墙中段防御固强;墙角有箭塔,则墙角防御最强,墙中段防御亦强,城防无薄弱也。    知攻城之法,若敌城墙角有箭塔,则必使床弩投石机火箭等,先摧箭塔,再强攻城角。    於守城之法,墙角有箭塔,守城之时,可多派强弓劲弩上塔,盖此处高拔开阔,高城墙丈余,塔上居高临下,能更尽弓弩之威。    於墙中段,敌军不时跳梯而入,墙中弓弩手时时被扰,不能全力发矢。    於箭塔之上,敌军纵自墙角跳入,其不能及高,塔上弓弩手不为其扰,可全力发矢。    於筑城之法,城但有角,则必要於城角处筑箭塔,不然,则城防有缺。】    攻城守城战法更新,李孟羲写完所有,卷起布匹,收起笔墨,再抬头看,远望敌城箭塔,李孟羲眉头微皱。    城墙角的防御破绽不能利用了,主攻点不能选在城角了,那就只能从城中段攻了。    攻城墙正中,应避开墙後楼梯处,遥望城池看了半天,也看不到墙後什麽地方有楼梯啊。    想起来了,古代攻城时,有专门用於观察的攻城设备——井阑。    井阑是一种非常高高度超出敌城很多的一种大型器材,井阑最大的优势就是高度,藉由高度,井阑上方的士兵可以把城中看的一清二楚,敌军任何兵力调动都能观察的到,自然,城墙构造,墙後何处有楼梯口,也能看的一清二楚。    井阑有观察功能以外,还可把井阑推的离城墙近一点,井阑上的强弩手可借高度居高临下的打击城头之敌。    甚至,井阑上搭块板,还能放床弩。    一架床弩对着城头敌军不停的S,那守城之敌,心理压力得上天了。    为弄清城墙构造,需要井阑。    李孟羲和刘备一起去木匠营,和木匠们G0u通井阑怎麽做。    军中现在有了厉害的军械匠人,是卢植旧部,从董卓手里挖来的。    从军械匠人那里得知,井阑需要不少木头,还费功费时。    木头不是问题,费工费时的话,李孟羲问,需废工时多少?    军械匠人沉思片刻,四五天。    四五天时间就有些太久了,尤其是军粮不继的现在。    李孟羲眉头皱了一下,以李孟羲的理解,井阑最大的用处就是高度,也就是,只要够高就好了。    往远看了一下,还能看到远处城池的轮廓,“这样如何?咱就搭个高架子,越高也好,然後找根长竹,竹竿上绑着一人,把人举起来举高,也能看到城里。    如此,不就省了许多工时?”    李孟羲的方法让工匠们诧异,工匠们习惯了踏实g活,李孟羲跳脱的思路完全出乎匠人们的意料。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