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第一兵法家_第二百七十七章 虚张声势的民夫营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七十七章 虚张声势的民夫营 (第1/1页)

    和拉长几里稀稀落落的行军队伍不同,原来五千人聚集在一块是那麽多,五千人分成五百个小队活动,又是那麽混乱。

    混乱的不能看了,只看了一眼,李孟羲就认识到了一堆问题。

    最多的就是组织问题,b如因为没有规定好训练区域,乡勇们之间也没有彼此协调的能力,导致特意就算拉开训练了,只是训练民夫直走而已,但有往前走的,往後走的,往左右走的,各个方向都有,彼此影响到,又g扰到训练,混乱的不堪入目。

    李孟羲看的头疼。

    原来管理五千人的军队,这麽难的一件事。

    看不下去了,只能不看了。

    这会儿在攻山之前,见封cHa针的cH0U出点时间,不是真的练兵的,确切的说,是练走路的。

    李孟羲朝刘关张三人走去。

    李孟羲主动和张飞攀谈起来,李孟羲笑着说,“三将军声如惊雷,神威一吼,当为慑敌利器。

    稍後攻山,若敌军颓势已显之时,将军此时一吼,敌军必胆散!”

    张飞一脸自得。

    “哈哈哈哈!”

    刘备和关羽闻言,笑得不行。

    刘备关羽为何发笑?

    李孟羲夸张飞武艺也好,夸张飞勇武也好,但是夸他吼叫声大,算怎麽回事?

    就像是夸亲戚家的小孩儿,“呦,你家小孩儿看起来……真年轻!”

    简直了。

    让组织度只有二十的乡勇们,去训练组织度为五的民夫,战五渣练战五渣,最後练出的还是战五渣。

    李孟羲索X不去看练兵练的如何了,他低头看着自己的脚,数了一千个数,也不知道够不够一刻钟,然後他刷的一下抬起了头。

    练够了,成与不成到此为止了,不能耽误了攻山时间,再耽误就天黑了。

    “结阵!”

    李孟羲扬声吐气,对着眼前乱糟糟的人群一声大喊。

    “结阵!”一旁声如雷响。

    组织度不够的,这麽多人,贸然结阵,该站哪都没有个确切位置,又是混乱。

    终於,至少等了五分钟,五千人列队站好了。

    李孟羲在三四十步外目测,还行,站的还算齐。

    一会儿,就靠这些刚学会列队走路的民夫们去壮声势了。

    李孟羲在脑海中展开预演,这些民夫肯定不能走太快了,走太快就走乱了。

    受限於地形,这麽大一个方阵一起走,肯定也不行。

    一排的人越多,就越难走齐。

    所以,得把五千多人,分成一个个方阵才行。

    到这儿,又有一个问题了,那就是到底几列阵纵阵合适呢?

    10x10的方阵视觉效果是最好的,惊吓敌军的效果也最好,可难度对民夫们来说有点大,走不齐,效果反而不佳。

    只有两相取舍,只列10x5的五列纵队。

    除此,还有一个问题,多少个五列纵队一齐走合适呢?

    既然是惊吓敌军,一下让敌军看到越多的人越好,因此,队伍不能太长,而应该宽。

    可受制於地形,所有五列方阵排成一个长横排不太可能。

    通往青云山山脚,道路最窄处,能容纳下多支五列方阵呢?

    木桶理论,决定多少个方阵并驾齐驱,取决於道路最窄处有多窄,因为这样,就免去了阵型前後交替变换的过程。

    对民夫们组成的方阵来说,越简单无脑越好,一路直走,最好什麽变化都没有最好。

    李孟羲寻思最窄的地方,是多窄,一想,发现根本没主意。

    虽然跟关羽他们前去观阵了,但忘了记住地形了。

    打仗呢,地形不记,观阵观了个锤子。

    重大失误。

    李孟羲於是只好把问题向关羽询问。

    关羽稍沉思,“六阵同前。”

    六阵同前,也就是一横列,六个五纵列阵,一个小方阵五十人,六阵是三百人。

    以阵为个T来算,纵排至少得十六排。

    商量的差不多了,李孟羲和刘关张三人下场,指挥着乡勇们把民夫分成一个个五列一列十人共计五十人的小方阵,这样的方阵足有六七十个,这六七十个小方阵,再六个一横排,排下去。

    花了好一会儿,才把阵型拉整齐。

    完事,队形就按这样往前走就行,直到战机合适方时候,走到山下,民夫们就完成任务了。

    对了,最好还得加点声响效果,b如“降者免Si!”之类的。

    怕纯粹的民夫队伍无法走好,李孟羲不得不加了最後一道保险,从辎重队借人去,借了一百乡勇,每个人客串下“半百夫长”,每个乡勇负责约束一个方阵,让方阵走齐。

    然後,是发兵器,对於只有壮声势这一个职责的军队来说,发什麽兵器好呢?

    弓弩没必要。

    李孟羲天才的小脑袋寻思一会儿,认为是远看视觉效果最好兵器,最适合虚张声势的军队用。

    视觉效果最好的,是长杆兵器。越长越好。

    长枪竖起,远看如林。

    而短兵呢?离远一点看,除了人,乌压压一片,根本看不见短兵器。

    在视觉效果和唬人方面,枪兵是当之无愧的王者。

    可惜,辎重队囤积的全部长兵器加起来,也不足三千支。

    文安县攻城一战,确实抓到了几千俘虏,现在理应有几千兵器来的,但是人家h巾,好多人是削尖个木棍就当兵器了。

    木棍收缴上来,没携带的价值,浪费运力,所以全丢了,所以现在做不到人手一支装腔作势的长杆兵器。

    又到了李孟羲擅长的统筹问题了。

    远出和近处的视觉效果是不同的,离山脚最近的民夫们拿的什麽,山上h巾能看见。

    後边的就看不清了。

    那就把不容易被看见的短兵分配给前面的人,让h巾看清,看,是拿的真的兵器吧;後边较远的民夫们,分配长杆兵器,继续让h巾看清一点,看清如林的长杆。

    离的再远,至於到底拿的是枪,还是随便找了个棍子拿着,你山上的h巾就看不清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点关乎成败。

    虽说是民夫们的方阵是用来唬人的军队,但得装像一点,前边的民夫不能啥兵器都不给,不然敌军将领要是聪明,一看就明白是拿民夫凑数的,连兵器都没有,还怕个鬼啊。

    关张二人领战兵先走。

    片刻後,刘备和李孟羲共乘一马,领民夫营数千,列着队列,缓缓跟在後面。

    离山脚还有一里,一个起伏的大陡坡之後,民夫营停下了。

    再往前就能被山上h巾看到了。

    李孟羲在马上回头观望,後方,一个个小方阵,像模样像。

    三刻时间,让只能像放羊一般的民夫,变的像一只正规军了。

    唬人够用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